落實普選
99. 最後,我想向市民交代大家關心的政制發展與管治問題。發展民主是《基本法》賦予特區行政長官的憲制責任。推動香港落實普選,我責無旁貸。
100. 我在競選期間承諾在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會就落實普選開展公眾諮詢工作。我已履行了競選承諾:第三屆特區政府在上任後十一日便發表了《政制發展綠皮書》,首次在社會上啟動就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模式、路線圖及時間表的全面討論。
101. 三個月的公眾諮詢期將於今日結束。在諮詢期內,政府收到社會各界、各階層圍繞上述問題提交的意見和建議數以千計。這些意見全面地表達了香港社會對政制發展問題的多元訴求。特別讓我感動和鼓舞的是,諮詢的整個過程一直處在理性、務實的氣氛中。香港市民深知民主之可貴,期望盡早落實普選;同時也深知普選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社會工程,何時以及如何實行普選對香港的長期穩定繁榮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必須以理性、務實的態度作認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在此,我要向提出建議的團體和個人以及雖然沒有提出建議,但卻對諮詢始終給予關注和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謝。下一步,政府將對諮詢期內所收到的意見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向中央提出報告,如實反映香港社會對政制發展問題的意見。我重申在第三屆政府任內,會盡最大努力按照《基本法》就落實普選問題凝聚共識,並爭取中央的信任和理解,促其早日實現。
提升管治水平
102. 我們在進行民主改革的同時,亦要關注管治問題,不能因政制發展而損害管治的效率及水平,因為政府管治質素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活。
專業政治
103. 我們在二零零二年起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各位司長和局長均由政治任命的官員擔任。為了進一步發展問責制,特區政府在去年七月發表了諮詢文件,建議增設副局長和局長助理兩層的政治委任職位。我希望可以盡快開設有關職位,讓主要官員團隊在政治工作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援,帶領一支優秀、常任和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我相信,透過新增的政治委任職位,可讓我們有更多具公共行政經驗的專業政治人才領導政府。
地區行政
104. 為了改善地區工作,進一步推動地區行政的發展,政府將會提升區議會的職能和民政事務專員的角色。經過今年在四個地區開展先導計劃後,根據所得經驗,決定由明年一月,在新一屆區議會開始時,在十八區全面推行提升職能的建議,讓區議會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並會向區議會增加撥款,每年投放於「社區參與活動」的撥款會增至三億元,以及把「地區小型工程」專用整體撥款增至每年三億元,以進行區議會提出的地區小型工程。
105. 我將於明年五月主持首屆地區行政高峰會議,加強政府高層人員與區議會的溝通,並就地區行政計劃的未來發展策略交流意見。
106. 政府會給民政事務專員增撥資源,支援他們推動地方行政工作。各區專員會繼續積極統籌政府部門的工作,盡速處理地區上的民生問題,並加強聯繫地區組織和團體,促進跨界別合作,讓特區政府的施政更有效地貫徹到基層,改善市民生活。
鄉郊事務
107. 新一屆鄉郊選舉,包括村代表選舉、鄉事委員會選舉及鄉議局選舉,已於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我們會繼續促進與鄉郊民意代表的溝通和合作,並且會與鄉議局一起設立工作小組,全面檢討鄉郊選舉的整體安排。根據鄉議局的提議,我們會研究向村代表發放津貼的方案。
行政立法關係
108. 良好的行政與立法關係,可以令政府施政更加暢順,政策更有效推行,社會更加和諧。我提出的未來五年多項重大改革及工程,都需要各位議員鼎力支持。特區政府會致力與立法會合作,在重大施政決策過程中盡早吸納各位議員的意見。在落實進一步擴大問責制後,各政策局局長或副局長必定會出席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會議,解釋政策及回答議員詢問。我相信只要大家各盡其職,以民意為依歸,行政與立法必定可以建立和諧及有建設性的關係。
走入群眾
109. 為了加強政府與社會的互動,吸納民意,我已要求第三屆政府的問責官員主動走入群眾,聽取意見及與相關團體協商。我們會更好地運用各種渠道,包括各諮詢組織,例如策略發展委員會。走入群眾是一個雙向的溝通過程,民間社會也需要組織起來,以務實、負責任的態度去表達意見,建立共識。
以民為本
110. 公務員站在服務市民的最前線,我感謝他們在資源增值要求下,仍然維持高質素服務,我以他們為榮,香港也以他們為榮。我會繼續本著「以民為本」的信念去策劃政府服務,了解市民需要,令他們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得到服務。
111. 對商界而言,政府既是規管者,也是服務提供者,為提高樓宇建造業及物業發展市場的效率,我們致力加快私營工程的規劃和審批程序。作為第一步,我們會在地區地政處設立以整合管理架構形式運作的專責小組,加快處理契約修訂和換地申請。同時,地政總署總部亦會作出配合,加強個案管理和監察處理申請的進度。我們會在下一個財政年度內在港島西及南區地政處推行這項試驗計劃,成立首隊專責小組,這會令處理該區有關個案的時間縮短10%。我們亦會探索能否進一步優化規劃、地政和樓宇建設申請的審批程序和過程。此外,政府會全面檢討其他營商發牌程序,簡化申請手續,增強香港的競爭力。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落實普選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88. 教育是優化人口質素的關鍵所在。回歸以來我們用了十年時間全方位發展教育並推動改革,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我在此特別感謝教師過去的努力,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教育改革目前進入鞏固期,對於已公布的政策,我們會因應實際情況作微調修正,以期鞏固改革成果及照顧持份者的合理訴求。
十二年免費教育
89. 香港透過公營小學及中學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多年,有意見認為公營學校提供的免費教育應延伸至高中年級。為了顯示政府對下一代和對教育的承擔,我宣布由二零零八至零九學年起,政府全面資助就讀公營中學的學生至高中畢業為止。以二零零九至一零學年開始實行的三年高中學制計算,政府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為目前就讀舊學制的中學生,政府提供十三年免費教育。
90. 多年以來,有部分修畢中三的學生選擇入讀職業訓練局提供的全日制資助課程,以替代高中教育。由二零零八至零九學年起,政府會全面資助這些課程,為高中學生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個免費進修途徑。
小班教學
91. 小班教學是我的選舉承諾。政府會由二零零九至一零學年的小一班級開始,在條件許可下於公營小學分階段實施小班教學,到二零一四至一五學年擴展至小六。有意見認為小班教學是提升教與學質素的其中一種方法,故此不宜「一刀切」規定所有學校減少每班人數。實際上,在一些小學校網,若所有小學同時推行小班會令學額供不應求,而全面推行必須要有足夠的課室和老師配套。因此,在政策執行方面,我們需要因事制宜。由於各校推行小班的意向及條件各異,教育局在制訂實施安排時會彈性處理,充分諮詢及尊重持份者的意見,務求於二零零八年九月之前落實推行細節。
擴展國際學校
92. 香港需要一個發展蓬勃的國際學校體系,以實踐我們成為全球城市的抱負,同時強化我們作為區內教育樞紐的地位。我們會以象徵式地價批撥若干幅全新土地,作興建新國際學校或供現有學校擴充之用,並提供免息貸款,資助有關工程開支。我們會研究藉此機會讓國際學校體系試行發展宿舍設施,以吸引國際上不同地方學生來港就學。
吸引優秀學生
93. 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港就讀,不但能擴大我們的人才庫,提升人口質素,更能締造多元的文化及學習環境,擴闊本地學生的視野。為此,特區政府將推出一籃子的措施,包括提高非本地學生入讀本港高等院校的學額,放寬非本地學生的工作限制,以及提供獎學金以加強對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的支援等等。
貢獻香港社會
94. 就讀於經本地評審的全日制學士學位或以上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將可以在無須取得入境事務處的事先批准下,在校園內從事兼職工作,以及在校園外從事全職暑期工作。上述非本地學生亦可以自由地從事與所讀課程有關並由所屬院校安排的實習工作。此外,我們會放寬他們畢業後尋找工作及就業的逗留安排。這些措施不但會提高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地位,亦會吸引較年輕的人才,從而為我們的人口帶來優質的新血。
匯聚人才
95. 未來多項發展大計,實在需要各方人才。去年有二萬八千人由世界各地來港工作及定居,當中約五千五百人來自內地。全球化競爭不單是市場的角逐,同時也意味著人才的競逐,香港未來需要更多國際及內地精英。我會修訂「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放寬年齡及資格限制,並主動推廣以期爭取更多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貢獻。
醫療改革
96. 香港現時的醫療體系有不少值得我們驕傲的優勢:我們的醫護人員高度專業,公營醫療系統為市民提供高質素的資助醫療服務,確保市民不會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但我們的醫療體系亦有隱憂:香港人口老化正不斷加劇。根據人口統計估算,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會由現時不到八分之一增加至二零三零年超過四分之一,加上不少疾病,例如慢性病發病率增加的趨勢,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預計會大幅增加。
97. 面對這些隱憂,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否則香港無法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在醫療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必須投放更多資源,但同時我們需要對醫療體系作出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全面提高醫療效益,促進整體市民健康。因此,我們計劃推行一連串醫療體系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推動家庭醫生服務、引入更多公私營合作和良性競爭、向私營醫療機構採購服務,並研究以其他公私營合作模式提供醫療服務、發展卓越醫療中心、研究成立兒童專科中心及神經科學專科中心、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以及推動全港以病人為本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平台。
98. 在推動這些改革的同時,我們需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長遠醫療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無可避免會增加,所以我們必須為醫療作出長遠融資安排。醫療融資的目的,是為了配合醫療改革,確保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並非為了減少政府承擔。我已經預備將醫療衞生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由現時15%增加至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的17%。但政府不可能無止境地增加公共醫療開支,我們必須同時引進輔助融資安排。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年底前會交代各項改革,包括融資方案的詳情,並進行公眾諮詢。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凝聚共識,推動醫療改革。